泰国是东南亚最具独特风情的国家,她不仅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还有源远流长的宗教传统。凡是到过泰国的人,无不被那里浓郁的佛教文化所吸引,佛塔林立而又风格各异,寺庙巍峨而又金碧辉煌。不论是在繁华闹市,还是贫困山村,都可以看到佛教僧侣托钵化缘的足迹。泰国人民的生活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成为泰国人民重要的精神支柱。因此,泰国素有“黄袍佛国”、“千佛之邦”的美称。
一、原始宗教的信仰
早在佛教传入之前,泰国就有了原始宗教,主要表现为精灵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因为泰国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国家,普遍存在多神信仰。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神灵掌管,神都是自然的化身,他们呼风唤雨,降灾赐福,主宰众生,而且为数众多,山有山神,水有水精,日月星辰,皆为神灵,相信“万物有灵”,并受到了人们的信奉,甚至成为支配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并逐渐形成了最初的宗教形式。从泰民族现代的风俗习惯中依然可以看到原始宗教的影子。如:头部泰国人非常重视头部,认为头部是灵魂的家园,是神圣之地。因此,绝对不能随便触摸泰国人的头,至于孩子的头只允许国王、父母和僧侣抚摸;衣物的晾晒也不能高于头顶;从他人尤其是长辈或上级面前走过时一定要稍弯腰和低头,最好还要说一声“对不起”。
泰国人睡觉时头部不能朝西,因为西方象征着死亡。泰国人的房屋通常是坐北朝南。
门槛泰国人认为门槛下有神灵居住。进入泰国人的家,特别是进入王宫、寺庙时千万不能踩在门槛上。
土地神龛泰国人认为每个地方都有神灵保护,并对其产生崇拜和信任,希望从神灵那里得到护佑和帮助,使自己生活的地方安定泰和,以实现安居乐业、无病无灾的愿望。于是,泰国人在盖房子的时候自然要为土地神盖一间神龛,以保护家人和住客的平安,为他们带来幸福。因此,无论城乡的家庭,还是政府机关、宾馆酒楼等,其周围或庭院之内都立有土地神龛,其普遍程度可以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们认为,供奉土地神会给家庭及住客带来吉祥、幸福,阻止鬼怪进宅捣乱。屋的主人每天早上出门时,总忘不了要双手合十向土地神辞行,求土地神保佑一切顺利,傍晚归来时也要向土地神报告。
另外,在村寨的入口处或中心还立有村寨柱,城市中心修建城市柱,曼谷市中心也立有国柱,作为保护神的化身。每年当地的人民都要在柱前举行一次祭祀活动。
二、婆罗门教的传入
自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婆罗门教传入缅甸,并由缅甸传入泰国后,对泰国的原始宗教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婆罗门教吸收了大量的民间信仰,将神分为天、空、地三界,把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神圣化而加以崇拜。同时,婆罗门教重视祭祀,寻求神的保佑等特点正好迎合了泰国的原始宗教,使泰国人把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与印度的婆罗门教揉和在一起。
婆罗门教还将印度森严的等级制度带到了泰国,使泰国成为一个等级制的社会,人们服从父母,尊重长者、教师和僧人。对待不同等级的人需要不同的礼节,并使用不同的敬语。
三、佛教的深远影响
自从泰国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后,兰甘亨国王为了从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摆脱柬埔寨的控制和影响,积极扶持和发展上座部佛教,使上座部佛教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发展,并很快就与当地的婆罗门教和泛灵崇拜融合,形成了极具地域色彩的泰国佛教,这在今天的各种传统礼仪和风俗中可以看到原始泛灵崇拜和婆罗门教、佛教三者的余响。
泰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奉佛教为国教的国家。佛教文化是泰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深地根植于这个民族之中,成为民族的宗教,逐渐演变为一种民族精神。以至于泰国的民族发展、历史变迁、社会政治、经济建设、民俗民风和民族心理的构成,都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在泰国艺术文化如诗歌、绘画、建筑等领域镌刻下深深的印迹。
目前,泰国大多数人信奉佛教,僧侣30多万,寺庙32,000多所,平均每个村庄一座寺庙,佛塔10万座。佛教已在人们的心目中拥有神圣的地位,凡政府和民间的重大庆典活动都采用佛教礼仪,如国庆典礼、军队的阅兵式、官员的晋升、婚娶、商店开业、孩子升学等都会请僧侣到场诵经祝福,丧葬祭祀也由僧侣诵经超度。拜见僧侣时,上自国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得向僧侣行合十礼。
僧人坐车,有专门的座位且免费乘坐;女性不能碰触僧侣,如需奉送物品,应直接放在桌上;在汽车上不能与僧侣邻坐;遇有纷争,经僧人调解后即可息事宁人;适逢佛教节日,全国要例行放假,国王、王室成员、军政官员和平民百姓都要去寺院听经参禅,举行隆重的仪式。每天清晨,一对对僧人沿大街小巷缓缓前进,端钵化缘,施主们将早已备好的饭食一勺勺放进僧人的钵子里。僧人出寺化缘,必须于中午12时前赶回寺中,戒律规定,僧人每天只吃早、午两餐,过中午12时后不能再进食。
泰国的佛寺就建在城市和乡村最热闹的地方,亲切可靠,再世俗不过,就像邻家的院子,随时随地就可抬脚走进去。但凡入寺庙,必须衣着整洁、端庄,不可穿短裤、高于膝盖的短裙和袒胸露背装。进入佛殿必须脱鞋和脱帽,且不可脚踩门槛。佛寺都是采用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建筑,尖顶高耸,金碧辉煌,在很远的地方就可看见。佛寺除了作为佛教活动中心,泰国人还把它当成走出家门后的另一个家。泰国人的一生都与这另一个家息息相关,新生儿的洗礼,年轻人的婚礼,死者的葬礼,平日里的祈祷等,都要在这里完成。
泰国男子无论贫富,年满20岁便要出家为僧。过去,由于寺庙兼有学校的功能,男子多在学龄期剃度入寺,一边学习佛教知识,一边学习文化,出家的时间相对也比较长。现在,世俗教育和宗教教育早已分离,大多数人剃度为僧不再以接受教育为目的,出家的年龄已不作具体规定,但出家的时间多选在守夏节期间,在佛寺修行3个月算一个法岁,解夏节时还俗。政府公务员出家算公假,单位要给予支持和方便,工资照发。大学生则利用暑假削发为僧。对于那些热衷于佛门的人,也可一辈子不还俗。
每个泰国人脖子上都戴着一个小佛像,称为佛饰。人们认为佛饰可以纳吉消灾,保佑平安。每晚睡觉前取下,放在手中,合十祷告,请佛爷保佑。清晨起来,合十祷告后,再戴在脖子上。泰国人见面时行礼和互相致意时是举起双手,手掌相合,
形成“含苞待放的莲花”状放在胸前,头微朝下,表示对客人的最大尊敬。因为两手合十礼是由佛教膜拜礼改变而来的,泰国人在跪拜佛像时,除了蜡烛和线香外,还有一样不可缺少的东西就是莲花。含苞待放的莲花象征着主人的心,双手合十呈“含苞待放的莲花”状放于胸前,一句“沙瓦迪卡”即是问候也是祝福的话语,意味着泰国人从心底里祝福客人好运。在泰国,行两手合十礼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双掌举得越高,表示尊敬程度越深。如平民百姓见国王和拜佛双手要举过头顶;儿女见父母双手拇指置于鼻子下方,表示感谢父母给了自己生命;晚辈见长辈要双手指尖举至前额,平辈相见指尖举到鼻子以下。长辈对晚辈还礼时,可以只点头或微笑回应。
泰国采用的纪年法不是现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纪年,而是佛历,以释迦牟尼圆寂之年为纪元起始年,比公历早543年。
在泰国,佛教教义是泰国道德礼教的准则,维系社会和推动艺术的原动力。绝大多数泰国人能一丝不苟地守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相信命运,宣扬“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把“涅槃”、“上天堂”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后归宿。
泰国现行宪法是由国王批准、并于2007年8月24日颁布执行的“佛历2550年泰王国宪法”。宪法第二节“国王与王室”中规定,国王是泰王国的国家元首,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是宗教的最高护卫者;国王的地位至高无上,任何人不得侵犯。这样,国家、国王和佛教,三者融为一体。捍卫佛教就是捍卫国家和国王,同样,捍卫国家和国王,也就是捍卫佛教。如今,由红、蓝、白三色组成的泰国国旗,就体现着这种一体精神:红色代表国家,蓝色代表国王,白色代表宗教,正是三位一体的集中体现。泰国的中小学校每天早上都举行升旗仪式;
泰国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上午8点和下午6点都播放国歌,如果您在公共场所听到国歌奏响时,应当立即站立直到国歌播放结束;泰国人对国王及王室成员怀有深厚的敬仰之情,拜见国王及王室成员时行跪拜礼;凡遇盛大集会、宴会都要先演奏或播放赞颂国王的“颂圣歌”,电影院内开始放映前,也要播放“颂圣歌”,与此同时,国王的肖像出现在银幕上,这时全场肃立,不得走动和说话,不然,就会被认为对国王不敬。
在佛教文化的长期熏陶和影响下,泰国人普遍心地善良,热情开朗,乐善好施,敬老爱幼,谦恭有礼。他们相信命运,宣扬因果报应,主张人与人之间宽恕与仁爱,因而社会风气良好,民风淳朴,被誉为“充满微笑的国家”。
除了佛教外,伊斯兰教是泰国的第二大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占全国人口的3.8%,清真寺有2,300座,其中100多座建在曼谷。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主要分布在与马来西亚接壤的泰国南部。
基督教是16—17世纪传入泰国的,信仰基督教的估计有24万余人,占0.5%,其中60%以上是天主教,他们主要生活在曼谷和其他城市,有天主教堂400多座,天主教团体30多个。
信仰印度教的人有3,000余人,还不到总人口的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