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夏节的历史与献蜡烛活动
守夏节是佛教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僧侣们要遵守戒律在雨季的三个月期间不外出,不在他处住宿,通俗来说就是“雨季宅着不出门”。守夏节仪式被认为是僧侣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执行的守则,不能免除。守夏节通常从(泰国阴历)每年的八月十六日开始,并在十一月十五日(解夏节)结束。
守夏节的由来
守夏节(泰国阴历八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被认为是泰国重要的佛教节日之一,在夏天持续三个月不出门。守夏节是从三宝佛节(八月十五日)开始延续下来的重要佛教节日。自素可泰时期以来,泰国佛教徒,包括国王和普通民众,就传承了守夏节的传统习俗,并在当天进行积德行善。
佛祖允许佛教徒守夏三个月不出门,原因是在雨季到各地进行传教比较困难,让他们有机会休息,尤其是在三个月的守夏节期间。这是僧侣们一年中的重要日子和机会,可以聚集在寺庙里或某个地方向有资深的僧人学习佛法戒律,这被认为是交流经验并增进僧人团体团结的好机会。
另外在守夏节当天以及这三个月期间,泰国佛教信徒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去寺庙做功德,聆听佛法,这是一个比其他重要的日子更特别的机会。在守夏节开始时,会给僧侣献上蜡烛和僧衣(瓦斯萨克布),以供僧侣们在整个守夏节期间都能使用。在过去,泰国男性佛教徒年到了出家剃度的年龄(满20岁)的人都喜欢剃度出家成为僧人,守夏三个月。泰国佛教徒将整个守夏节的剃度仪式称为守夏剃度。
守夏节的重要性
守夏节是村民们进行农耕活动的时期,因此规定僧侣们停止在各个地方出行,可以避免植物幼苗以及小动物们因僧人远足而受到伤害。
在僧人每年外出传教8~9个月的时间后,僧人利用守夏节的时间休息。
守夏节是僧人为自己修行佛法的时间,也是学习佛法戒律的时间,并为解夏节之后传播佛法给人们做好准备。
为了有机会为达到出家年龄的贵族子弟进行教育和剃度出家,他们将是未来传播佛教的重要力量。
为了让佛教徒有机会做一些特别的功德,如布施功德、铸造蜡烛、献僧衣、守戒律、做祈祷、献佛法、戒恶习,并有机会在整个守夏节期间聆听佛法。
僧侣在守夏期的例外情况
虽然守夏节被认为是僧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免除的直接修行,但在守夏期间,可能有一些必要情况导致守夏的僧人离开守夏的地方在别处过夜。佛祖也允许这样因为必要的原因外出过夜的做法,这在《大藏经》中有说明,大部分是关于佛教或者侍奉父母的情况而不视为违反戒律。但是他们必须在7天以内返回寺庙,像这样提前离开守夏期的事务被称为“七日事务”。佛祖注明了各种暂时脱离守夏期的情况,如下:
去医院看病,为僧侣或生病的父母寻找食物,在这种情况下,只针对修行的同道及父母。
想要还俗而又无法还俗的沙弥小和尚,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限于七日事务。
处理僧伽会的事务,例如寻找修复僧舍的设备;处理僧伽事务,例如为在别住过夜的僧人念诵羯莫语等。
如果被邀请做功德可以通过布施、接受戒律和听道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施主不来邀请他,他将无法留下过夜。
如果僧人因七日事务离开寺庙外出过夜,超过了七天的期限,也被认为是守夏期缺席,触犯戒律,因为他违背了承诺(佛教守夏节时承诺了但做不到)。如果僧人从事七日事务并如期返回,不被视为触犯戒律,并且可以回来继续守夏,但如需要再次离开守夏期从事七日事务,也是可以的,但必须在7天内返回,避免守夏期缺席和触犯上述的戒律。
守夏节活动
参与铸蜡烛活动并献蜡烛
参加捐赠僧衣和捐赠日常生活用品给僧侣的活动
参与佛寺的功德、斋僧、听法、持戒
祈祷,远离各种恶习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